小王避乱过荒庄,井庙俱无甚凄凉。
惟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
这四句诗引出一篇柏乡县汉代牡丹传奇的故事。
据柏乡一带民间历代传说;在王莽篡夺汉家江山以后,为了斩草除根,即派大将王朗领兵前往河北一带捕杀汉室宗亲刘秀。以巩固“新莽”的江山。当时刘秀因人马不多,被追得与部下离散,只剩下单人独骑,日夜兼程由南向北逃跑。跑到柏乡县十里铺村里的十字路口时,眼看将要日落西山,为了甩掉追兵,即拨转马头向东拐去。又跑了一里多地,天已黑了,这时刘秀又惊又累,影影忽忽看到前面一片黑乎乎的东西,似松、似树,似蒿、似蓬,刘秀因过度疲劳,就连忙下马,一头钻到丛中,把马按卧地上,把缰绳绑到身上,以便闻惊即起及时逃走。因人和马带疲力尽,倒头便睡。心想事到如今,但愿上天保佑吧。
王朗的追兵不知刘秀改道而东,一直向北追去。这样就使刘秀在绿丛中酣睡了一个通宵。
到第二天早晨,刘秀一觉醒来,听到附近犬吠鸡啼、鸟雀喧闹,清风徐来、芳香扑鼻。脸颊上似有指爪搔划。睁开双眼一看,原来自己身在花丛之中,身子周围有十几株牡丹和十来株芍药。芍药正含苞待绽,牡丹正迎晖怒放。株高数尺,花大如盘,红如朝霞,白似雪霜,随风摇晶曳,婆娑晃动。这时刘秀顿觉心旷神怡,精神骤增,渴饿疲劳顿失。于是他想起人们都说牡丹是神花,国之将兴必有详瑞。而牡丹又是百花之冠、国色天香,莫非花神保护我中兴汉室?果如此,我当在此题诗留念,以谢花神。于是牵马走到牡丹丛外,见有一破寺,庙宇塌毁,中间尚有一截短墙。遂挥笔写了篇首那四句诗,离即跃马挺枪飞奔而去。
后刘秀带兵擒杀王莽、王朗,在柏乡千秋亭登基建成东汉,年号光武,后世称光武中兴。这件事在民间辗转相传,一直流传至今,汉牡丹之名也就由此而得。
提起柏乡县北郝村的汉代牡丹,是千百年来方圆数百里远近闻名的。但她的确切栽植年月,尚无可靠资料查核。
汉代牡丹的生植地点在柏乡县城北十里地的北郝村村西弥陀寺内,若干年来历经沧桑,群众称赞她“盛世则荣,乱世则衰”,与人民同患难、共命运,人民极为珍视,并引为骄傲。每当牡丹遭逢劫难,群众无不痛心疾首。关干她的产生和历史传说颇具浪漫主义的神话色彩,而从近数十年来的荣枯事实来看,也很有传奇意味。兹分述如下:
仙童仙女入地成花
据传说在二千多年前,柏乡县城北北郝村村北弥陀寺前有一丛树林。暮春三月,花木芳香,群蝶飞舞,百鸟争鸣,是一处明媚的风光所在。一天黄昏时候,村里的农民三、五成群由日间荷锄而归,当走到距村数百步的当儿,有人发现一对身穿红衣的少男少女,丰姿绰行、轻歌漫舞地走进了翠绿的林丛。人们甚感掠奇,于是,有几个青年急忙前往丛林中寻觅却又找不到踪影,大家都纳闷不解。
次日黎明,弥陀寺里的和尚醒来时,忽觉香气袭人,忙开禅门,只见院中有一对少男少女,身着红衣,青丝垂髻,翩翩起舞,相亲相依,飘然似仙。和尚赶忙出门上前问话,这一对童男女者见憎人,却急忙奔走,出门下了台阶忽然不见了。几分钟后,只见寺院中央土地松动,牡丹、芍药破土而生。一时轰动四方,人们奔走相告,远近皆知。都说仙童仙女入地成花。男的化为芍药、女的变作牡丹。至今千百年来,妇孺皆知,都道牡丹和芍药是神花,不论大人小孩儿,都加倍爱护,及时浇灌养护,无人攀折。
上述传说固不足深信,但它却反映了广大群众爱护佳卉的心情,千百年来对保护国色天香的名花起了积极的作用。
神州名花有气节,国色不向敌寇开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日寇侵华期间,驻柏乡县的日本鬼子顾问木村和伪县长陆志清,想依仗权势霸占名花,曾经两次移栽,均告失败。他们派人把牡丹由北郝村弥陀寺移至城里伪县长公馆(即现在人民银行所在地)院内,牡丹似有灵性,渐见叶萎技枯,不几日死去。在第一次失败后,日寇顾问本村和伪县长陆志清二人反复研究牡丹枯死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城里的土壤不适宜”。于是想出了个鬼主意,把花株连土同移。于是派人小心翼翼地把一株牡丹连同大缸一般高大的土墩一并刨出用布裹住,装上汽车,稳稳当当地运到城内,顾问本村和伪县长陆志清亲自监督,满以为这第二次准能一栽活,而牡丹仍是以死相拒,香消翠殒嘲讽敌寇于阶前。使倭伪头子霸占名花之心计又告失败。而柏乡县北郝村的牡丹,遭此摧残刨掘之劫难,亦枝叶枯萎。数年不发。好似有抗拒日伪敌寇再来刨掘之意。所以当时群众赞叹:任尔想尽千般计,争奈国花气节高。神州佳卉原有主,不向仇敌弄风骚。
花与人民爱领袖 国丧之岁戴素冠
解放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常深入养护栽培浇灌……,牡丹又含翠吐芳,重现人间。二三十年来,开花逐渐增多。都是红花鲜艳夺目。偏偏到七六年春天,在无数的红花当中开出了几朵白花,在游观的人群当中有些老年人思想上产生了忧虑,因古来称牡丹为国花,神花加上旧小说的渲染,认为牡丹是有灵性的,而当时正在文革动乱期间。四害逞凶,又想到领袖们都年事已高倘有不测国事堪虑。更由于广大人民对自己领袖的热爱,见此反常情景产生忧思也是很自然的。偏偏就在这难忘的一年——一九七六年里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朱德委员长先后与世长辞了。于是在当时就流传着神花牡丹有灵性,预知国家事,与民共忧患,素冠寄哀思了。
牡丹开白花,从科学的观点认识并不奇怪、因为据历史资料记载也是红白相间的。如柏乡县志有:花的颜色不同,有红有白。邑人清末拔贡吴明勤题牡丹诗有“花开多在谷雨节,红者如霞白如雪”之句。
柏乡牡丹甲天下 历代文人竞题诗
我国的牡丹品种很多,有姚黄魏紫、曹国夫人、昆山夜光、青龙卧墨池……等等。而柏乡汉代牡丹则艳冠群芳,别具特色。她的特点:
一、木本花卉,根深叶茂,历经沧桑,千年不衰,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
二、棵大柱高,最茂时高达七、八尺,枝粗如椽,花大如盘,直径六、七寸,且同株异花,纵每株开花近百朵,红白相间、有单有双,千姿百态,花瓣异样各不相同,尤为可贵。
三、浓香四溢,随风传送,香闻数里。昔有邑人安履乾来看牡丹,路上闻得花香,诗兴大发,随口吟出:“转过柳阴禅院近,已觉鼻端有香风”之诗句,已载入县志至今尚为游观者吟诵。
四、除供人观赏外,还有其它用途。花瓣花蕊花托均可以入药;其叶子可做不退色的高级染料。
由于柏乡汉代牡丹有以上诸多优点、特点和用途,所以倍受人民的爱护和赞赏。每年谷雨节前后,牡丹盛开时,方圆数百里来观赏者络绎不绝,途中车水马龙,游观者往来如织,极尽一时之盛。古之文人墨客,骚人雅士,多来参观和题诗赞赏,留于壁间,可惜为风雨剥蚀,存者不多。今读县志寻得一二首,录之以飨读者。
清末拔贡,邑人吴明勤诗云:
鄗南古寺游人多,知是牡丹开满柯。鄗南古寺游人弱,知是牡丹开已落。花开花落本寻常,世态从此兮炎凉。牡丹开后有芍药,芍药开时便萧条。争奈世人爱牡丹,我从三十年前一游观。近年花比往年好,可怜贱子腰脚已衰老。愿栽万本移万家,万家都有富贵花。争奈移去找难活,始知好花愿将红尘都摆脱。寺僧爱将花护持,未许闲人折一枝。花开多在谷雨节,红者如霞白如雪,好花须将好意看。天香国色莫摧残。
还有一首是无名氏题诗:
多年不到古禅林,闻说花开聊再寻。艳彼红色常如锦,嗟予白发久难簪,风风雨雨宜怜惜,燕燕莺莺莫乱侵。独此春华有高节,洛阳谪去亦甘心。
|